肉聲歌仔戲

看演出常常不見得有時間寫評論或紀錄,不過有些深刻的印象是難以磨滅的–但不見得是演出本身就是了。出社會後,我在2018年第一次看全本歌仔戲;撇開被劇情感動、以及折服於個別演員演出外,坦白說我的第一印象是,媽呀,擴音好大聲,不但耳朵痛,而且音質劣化–音色有特色、或是聲音比較「傳」的演員,尤其容易受到影響。看了幾齣後我很快開始思考,傳統戲曲既是生於沒有電子擴音設備的時代,當初怎麼演?應該就是場地不要太大、而且演員唱念有基本穿透力。

繼續閱讀

Natalie Dessay宣佈:2025年將從古典樂界退休

2023/5 Natalie Dessay日前在接受France Musique訪問,提到2025年她將從古典樂界退休。2013年時她以瑪儂(Manon)一角告別歌劇舞台;原本說是「暫別,再想想看」,因為她還有在考慮演《清教徒》(I puritani),不過之後她再未回到歌劇舞台。雖說如此,她仍舉辦音樂會,唱音樂劇選曲、藝術歌曲、和一些詠嘆調。除此之外,她也灌錄jazz專輯、演出舞台劇、音樂劇,包括與法國名家Michel Legrand合作、以及演出桑坦(Stephen Sondheim)名作《Passion》等。

2023/5音樂會照片
繼續閱讀

【新聞】男高音取消 次女高音:那我連他的份一起唱

2023年2月初,維也納第二大的歌劇院(Volksoper Wien)見證了一次特殊的救火演出。

Volksoper原訂2/1演出奧芬巴赫瘋狂搞笑的輕歌劇《地獄裡的奧菲歐》,但負責演Orpheus的男高音Daniel Kluge生病。1/31劇院在考量代打的男高音人選,但一位時間搭不上,另一位說這製作太複雜,他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會所有走位。劇院有想到請生病Kluge來台上負責演戲、讓代打歌手站在幕後代唱,但Kluge病得太嚴重,根本無法來演。那可以找誰上台負責演呢?首選當然是熟悉該製作的舞監(stage manager)或導演,但舞監忙著開會沒辦法彩排,導演人則在英國,無法分身飛過來。

這時演維納斯的法國次女高音Katia Ledoux半開玩笑說,也許她可以演:Orpheus和Venus二個角色很少同時出現,而且當二個角色同時上台時,都是在大合唱內唱、類似的音樂線條;當然,這意味著Ledoux演唱Orpheus一角時,會用到她較低的音域,畢竟Orpheus是男聲角色。於是就這麼定了—Ledoux回家後幾乎徹夜未眠,隔天2/1早上8:30到了戲院試裝,接著是3小時的台詞排練、再來是與聲樂教練3小時的音樂彩排;接著試假髮、上台彩排,沒多久就到了19點開演的時刻。除了許多幕前幕後劇組傾力相助外,Ledoux特別提到,由於事出緊急,提詞員Rita Oberparleiter也與她一同彩排,在演出時更提示她所有台詞、甚至走位。

繼續閱讀

【新聞摘譯】周善祥教AI詮釋音樂,下一步…

【新聞摘譯】周善祥(Kit Armstrong) 5 歲開始作曲,10 歲念大學,10幾歲開始獨奏生涯,18攻讀數學碩士以「放鬆身心」;除此之外,他也熟諳英、中 、法、德文。現在他30歲,面臨一般人可能會稱為「中年危機」的階段。那他在做什麼呢?他在台灣清華大學教人工智慧(AI)欣賞音樂,作為讓AI自己作曲的準備。

繼續閱讀

伯恩斯坦的日本情

今天2022/8/25,是Leonard Bernstein 104歲冥誕。才華洋溢的他深具感染力,不管是指揮、作曲、演奏鋼琴、或解說音樂—伯恩斯坦在任何演出上的談話、或談論音樂的影片,都值得一看:他在展現對音樂的熱愛之餘,永遠條理清晰、用字漂亮、沒有廢話也從不僵化,清楚自己講話的受眾是誰,更不會迂尊降貴。他為許多人留下深刻的生命銘印,包括一段異國戀情。

繼續閱讀

《波西米亞人》:不可或缺的錄音及其他

日前有音樂家讀者來函稱讚我的podcast,順便要我推薦La Bohème錄音。正常人大概會推薦一個或少數幾款心頭好,但我不正常,只好和她說,那我大概得先聽過所有的錄音。這樣說是有原因的:版本比較和著史有個共通點,就是「未多加涉略或查證就引為基礎」的狀況很常見。以版本比較而言,即使是英語著名報刊的專業樂評,也不免有「只取常見版本」比較的情形,偏偏越多人討論的版本自然越有名,因此難以全然避免「大者恆大」的情況。如此一來,很可能錯過一些珍貴的詮釋;這始終不是我想做的事。也因此,之前在做一些曲目的版本比較時,我花了很多時間找一些不常見的版本,以及認真重聽許久前聽過多次的經典版,例如Poulenc的GloriaTocsaRosenkavalierRusalka。當然,非常耗心神和花時間。

繼續閱讀

熱騰騰出爐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-最新校訂版

馬勒的交響曲中,第四號演出機會很多,不過現在依據最新的考證研究結果,由馬勒協會推出了新的校訂版;參與校訂的包括馬勒學者Renate Stark-Voit。

馬勒當初1901年完成此作時,不甚滿意,後來也多番修改,調整配器、表情記號、演奏指示、甚至樂句寫法等等。根據Universal Edition的說法,事實是數十年來根本無人看過馬勒最後的修訂結果,因為他1911年初在紐約才完成最後修訂;但因為他1911/5月即生病過世,所以這些內容根本沒送交給出版商。馬勒首次指揮此作時用的譜原本也找不到,不過後來發現,他其實在1905年時將前述演出彩排時的修改、標註等全數送交給他在Graz的一位同事;Universal Edition本次發行的新版,也是參考了這些首次取得的資訊。詳情可以看這裡

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