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03 10同黨劇團《白色說書人》三刷記錄

2018年在戲曲中心看了《白色說書人》,可惜未能立即再看一場;這個遺憾後來2019年去了臺中歌劇院彌補了。2024年3月重演再看,趁記憶還鮮明,記錄一下第三次觀賞的一些觀察。

由於已經看過二次,下次重演也不知是何年,因此這次觀賞時,特別注意看一些舞台上的調度安排,例如操偶師如何進退場、以及獨角戲演員如何切換不同的強烈情緒。由於已知結局,開場男主角對父親的聲聲呼喚讓我尤為感傷。布袋戲的各種安排,包括如何運用各種不同的平面代替彩台、不同平面相互如何銜接、以及口白中的笑點等,我大致都還記得;但在現場,我仍看得津津有味、讚嘆不已,甚至憶起孩提時自己操弄玩偶的趣味、以及如何設想劇情。我曾見識傳統掌中戲老大師們的精湛的口白、與戲劇節奏掌握能力;本次觀劇,現場偶戲編排、以及與人戲搭配的情形,都讓我想到第一次看到精采布袋戲時起的雞皮疙瘩。而男主角觀看、間或參與操演布袋戲的段落,就強而有力呈現了兒子對父親深刻的孺慕之情。劇末兒子痛哭、與亡父和解後,劇本則貼心地再次端出廖添丁與紅龜的布袋戲情節以重振氣氛,才進行收尾。

劇中偶戲不時代位人戲,輕巧地搬演一些情緒張力極大的片段;小巧的戲偶代替真人演員,反而將衝擊力放得更大:包括金蓮喪夫後媒人說媒,以及兒子身陷父親失智的困頓,諸如父親落水、放火、起居髒亂、兒子逼問真相、乃至面對父親臨終的揪結。偶、人並置,加上光影、音效、以及偶戲平面轉換,都是想像力飛騰的極聰明招數,令人讚嘆不已:水中尋父一段,除了用上布袋戲/傳統戲曲中懸疑的鑼鼓點,還模擬水中的模糊音效,讓人屏氣凝神、看得揪心不已;父親面對兒子逼問時,偶戲出乎意料採用了垂直平面,都帶來震撼。在資源節縮、手法象徵的設定下,演出人員能力必須強大:操偶師口白活靈活現,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演員更要自立自強:除了如果忘詞的話、場上幾乎沒人能救他之外,他還必須精確迅捷切換各種情緒—以全劇尾聲為例,前一秒演員還在哭泣和解,後一秒必須展現正向笑眼、說出令人振奮的結尾台詞。(我看的3/10週日場有少數地方略為卡頓,但無傷大雅,何況現場演出的趣味,就是每場都可能不同。)

劇本前半段我很喜歡,後半失智長照的部分也很令人悽然;不過我首刷時就有意見的,是男主角在解謎過程中太聰明—文本中角色塑造像是中下階層、也不習慣複雜思考。另外到了三刷,也覺得切入議題的方式略過直白;像刑求等細節如果採用部分留白的方式,應該能令人更為悚然。(與同行友人一同回想2023年底為了詹傑而買票,但不太喜歡的《罪.愛》:二劇其實都些失之melodramatic (聳動?),只是《白色說書人》明顯聚焦較佳,也有較多的鋪陳時間。) 不過不可諱言的是,這齣劇關切的議題雖明確,但戲不是為了議題而硬做,戲劇效果也很優秀。

說到議題呈現,同黨劇團接連做了好幾齣關於白色恐怖的劇,實在是蠻勇敢的。印象所及,2023年《父親母親》在藍盒子(共499席)雖是好口碑重演,但第三、四場的票房是在頭二場口碑傳出去後才拉起來,即使第四場是戲劇化地在最後一天從剩票300多張賣到剩100多張。2024年3月這檔《白色說書人》在水源劇場(共340?席),最末場票房較不理想,剩了100多張票,結果三場平均賣不到七成,顯然要虧錢。以這二檔戲而言,絕大部分的評價是好的—以聽我介紹而來的觀眾為例,很多原本根本不太看舞台劇(主要只看戲曲或音樂會),但私下回饋都頗為正面。那麼為什麼這麼難賣呢?我想除了部分觀眾擔心聽不懂台語外,許多人對「白色恐怖」興趣並不大,至少不會想在休閒娛樂活動中接觸這個沉重議題。難能可貴的是,同黨的《父親母親》、《白色說書人》、《灰男孩》不只都有把戲做好,還富有娛樂性—除了具有幽默感與美感外,我不得不說,這幾個劇本(劇作家不盡相同)其實還蠻疼觀眾的、似乎頗怕觀眾抱著悲傷沉重的心情走出劇場。那麼,接下來劇團的任務,應該就是要讓更多觀眾知道這件事了。


📢支持緊緻圓滑奏:https://www.zeczec.com/projects/legatintensita


【製作團隊】

  • 導演|戴君芳
  • 編劇|詹傑
  • 演員|邱安忱
  • 操偶師|黃僑偉(集藝戲坊)
  •     黃武山(山宛然布袋戲團)
  • 舞台設計|林仕倫
  • 燈光設計|藍靖婷
  • 音樂設計|蔣韜
  • 戲偶設計製作|賴泳廷
  • 演員服裝設計|林君孟 (Winnie Lin)
  • 戲偶服裝設計|林淑鈴
  • 文宣設計|王韶薇
  • 平面攝影|唐健哲
  • 排練助理|李婉寧
  • 行政|吳詩婷、杜明達
  • ★本團獲113年度「演藝團隊分級獎助專案」Taiwan Top
  • ★本節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、臺北市政府文化局、台灣民主基金會補助

發表留言